品味專欄
週五, 19 十二月 2014 15:42
藝術的仍歸藝術──初說芳腔、女腔
週五, 12 十二月 2014 16:45
可愛的紅線女
週四, 27 十一月 2014 21:19
一九六零年梅蘭芳的電影《遊園驚夢》
週四, 27 十一月 2014 21:45
南音「客途秋恨」的兩絕與三說
週一, 03 十一月 2014 13:51
從兩個版本《張羽煮海》說「老土」粵劇
週五, 12 九月 2014 17:30
在自我挑戰中用「心」塑造韓信
週五, 12 九月 2014 08:00
大型晉劇現代戲《守護夕陽》的正能量
週日, 07 九月 2014 18:01
山西戲曲傳承與發展的缺失研究
佛山的「瓊花會館」被公認為粵戲行的第一個行會組織,可惜自從李文茂率領的紅巾軍起義失敗後,滿清政府禁演粵劇,同時推毀了「瓊花會館」。流散各地的粵劇藝人幾經努力,終於使粵劇在清同治年間得到解禁,隨即便大展拳腳,在廣東藝壇上漸放光芒。清末,廣東商業繁榮,行會組織林立。為維護戲行人的利益,在各行業中贏得尊重,戲行人紛紛成立自己的行會組織。
Published in
粵劇典藏
週三, 20 八月 2014 20:55
由《十五貫》的主題看三名新秀的表現
昆劇《十五貫》改編自清代劇作家朱素臣的傳奇劇本《雙熊夢》,去蕪存菁,1956年在北京首演時,大獲好評,令當時漸備受冷落的昆劇重得重視,更有「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」之譽。葉紹德改編的《十五貫》,頗忠於昆劇版本,這可體現在他對昆版主題的重現。